下午,我们翻阅了全的档案卡片,预备一张采访的名单。卡片
得极其简单,有一帧小照,看上去面目都很可憎,激发不起想象。我们
到无从下手选择采访的对象,竟想以
签的方式决定,最后,我们还是兼顾考虑,各
案情都挑选一些,各
家
状况也都挑选一些。年龄则"老中青"都有选择,"老"是指四十岁以上,"中"是三十岁以上,"青"则是二十岁上下的。后来,
教
向我们推荐了一些。她们所推荐的人选确实都很有意义,比较有"故事",可是我们也发现,这些人是经常由
们推选去和采访者谈话,她们的表述过于完熟和
利,使我们也怀疑:其间真实的东西是不是很多,这是后话了。
到了女劳教大队,女孩们下车各赴各的岗位,一位姓王的大队内勤
理向我们介绍了概况。我们知
女劳教大队是在一九五八年开始办的,"文革"中停办,一九七二年时再成立,是中队的规模,一九八四年又重为大队。其间劳教人员最多时达七百,目前是三百多。在编
九十二人,其中百分之七十八是从职工中提
上来,百分之十七从安徽屯溪招工(白茅岭占地安徽屯溪),百分之五由上海警校分
过来。大队的编制为四个中队,有正副大队长三人,党支
书记一人,正副中队长共八人。一二中队是普通中队。三中队称为"二
"中队,即每人在此之前都有一次以上的
罚记录。一百零六人中,八十一人曾经劳教;十一人妇教(即妇女教养所),判过刑十人;少教过四人。四中队名叫"
所中队",是临近解教三个月前转
的,对她们的
理比较宽松,使之回到社会中时较易适应。在目前三百三十四个劳教人员中,"
氓"百分之八十七
六,"偷窃"百分之九
七,"诈骗"百分之一,"其他"百分之一
四。劳教的生活主要是生产劳动,然后读书、学习、队列
练,等等。如今白茅岭努力要实现经济自给,各大队都有经营的任务,女劳教大队主要是服装、羊
衫和玩
的加工。由于劳教人员
动
大,很难有熟手,所以定额指标无法提
。并且白茅岭地
边远,
通不利,又很难向厂方争取加工活儿,工厂往往把难
、利薄的活儿给她们,条件又极苛刻。于是在我们去到白茅岭的时候,女劳教大队正被一
张的生产
席卷,
生产的副大队长急得
脚,只听其声不见其人,到
是她的指令,不可违背,刻不容缓。在此同时,文化统考
在
前,队
又正组织一场歌咏比赛,都在向大队长讨时间。
这一天开始了采访,许多人向我们推荐二中队的一名女劳教,这是使人到非常
痛的一个角
,她们描绘她
:她的气质显然同一般劳教不同,很文雅,长得也很清秀,肤
白净,
鼻大
,说话毫不
鲁,教养很好似的,从不与人争吵,也不与
嘴,然而却也不听从指挥,自行其是。比如,
傍晚回场的途中,汽车将放学的孩
捎回了家,早晨
净净的一
,这时已泥猴一般,手里还用塑料袋提了一兜
,
中有针似的小鱼在游。天气还是炎
,夜间一声闷雷,下了几个豆大的雨
。
,一个星期才有一次接送,使警们很不方便。往往她们的丈夫是在另一个劳改或劳教大队工作,一周也仅能来回一次,孩于就无人照
了。在白茅岭农场,主要的职业只有一个:
警。现在,女劳教大队每天早晚接送,有一辆专门的大客车,开车的是一个卷
发的小伙
。七
半时准时开车,沿途会停几次,有去枫树林小学读书的孩
搭车,他们下车时便齐声喊
:"谢谢爷叔!"我注意到他们说的是上海话,将"叔叔"说成"爷叔",虽然,上海对他们是个遥远而陌生的城市。在一九五三年从上海来到此地,披荆斩棘开创农场的垦荒者,当是他们的祖父甚至曾祖吧。
汽车走的是一条土路,起伏蜿蜒,当拖拉机迎面而过时,便扬起漫大的尘土,蒙住了视线,路边是茶林和稻田,柏树总是孤零零的,在视野中停留很长时间才消失。车中大都是二十多岁三十岁的女孩,她们往往是在幼年的时候,跟了母亲到这里来。其时,父亲们已在此铺了土路,建起茅草的房屋,上海只留给她们模模糊糊的记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