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磕了头,带着息事宁人的意思。底下几个也依次磕过。事情本来可以结束了,可大姐却不罢休。她又过来拉南昌。这一回,南昌的胳膊闪开了,却被大姐当胸抓住衣襟。他没料到大姐那么有腕力,牢牢地钳住他的前襟,将领口收紧,扼住了颈。他差一点被大姐拉倒,本能地去拖大姐的手。触到大姐的手,让他生出了恨意。他无比地讨厌面前这个人,讨厌她的一切,衣着、发型、姿态、长相、做事的方式。他也从面前这个人的脸上,看出她对自己的憎恨。她咬着牙,使得腮骨部分突出。她的手不肯松一点儿,于是,两人便扭在了一起。二姐拉住大姐,其余的弟妹一起拥住南昌,企图将他们拆开,可哪里拆得开!他们这一伙人,在狭小的门厅里来回碰撞,却没有人出一点声,一切都是在静默中进行。无意间,撞开一扇房门,所有人都怔了一下,因已是一屋的灰白的晨曦。一个夜晚过去了。就这一怔,大姐和南昌都松了手,大家乘机将他们分开,南昌到底没有磕头。可是,这一日,他没有回学校;下一日,也没有回;再下一日,依然不回。事实上,他就在家里住下了。
他依然不和大姐说话,虽然一日三餐都是由大姐烧给他吃。如今,全家的开销只凭每人十二元生活费,但也没能难倒大姐。她采用了一种伙食团的方法,不在家吃的人按天数发给伙食费,在家的人也是按天数收取伙食费。在家里,饭是任意吃,菜则每人一份。所以,南昌到吃饭时只需去厨房盛饭,取自己的一份菜,不必与大姐啰嗦什么,然后回到房间里一个人吃。回家后,他一直睡在父亲的书房,大部分时间躺在床上。窗前的梧桐树叶渐渐稠密起来,盛了一汪一汪的阳光,烁烁摇动。那只鹩哥不知是造反派收去了,还是送了人,抑或是死了,连鸟笼一并不见了。有时候,不知觉中,南昌发现自己用口哨在吹那一句单调的乐句,等意识过来,便止住了,心里却是一股寂然。母亲的那包东西一直放在父亲的藤椅上,没有人去动。又有时候,南昌的眼睛会停留在上面。当他发现自己在打量那包裹时,也会将眼睛移开。弟弟妹妹们都是时而来,时而走,自那天晚上之后,再没有聚齐过。两个最小的妹妹,由大姐做主,已经送到乡下去了。家中常住的人,就只是他和大姐,还有二姐。二姐原先也是住学校,跟一个文艺宣传队活动,这一段却搬回来了。是因为年龄增长,不喜欢集体生活了,还是和队友们发生了龃龉。总之,在外面过得不怎么样,却又似乎是不情愿而回来的,脸色总是沉郁着。这一家里的人,多是沉郁的表情。二姐和大姐年龄接近,背景相同,又都是女孩,但因是两种不同的性格,就没什么话说。但她在家,对南昌却是好事,和大姐有些不可少的交道,就由二姐来传达了。所以,日子就这么过下来了。
没有人来找南昌,南昌也闭门不出。常常有游行队伍从窗下经过,锣鼓点疾风暴雨似的,流利之中带着油滑,显然出自老练娴熟的手。南昌顺着窗玻璃向下看,只见梧桐树叶间晃动着无数安全帽,是产业工人的标志。这些日子里,革命的进程经历了许多转折,离开南昌越来越远了。他心里隔膜得很,前段时间的事情都有些想不起来了。他的东西都丢在学校,他的“星星之火战斗队”里,其实也没什么东西,只是一些书,他正在抄写的《路易?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》,现在,他差不多也忘了。躺在父亲的狭窄的行军床上,看着房问另一角里父亲的书柜。父亲的书并不多,也是狭窄的一具,多是马恩列斯、毛泽东的著作,还有几本俄语书,再加上一本哲学辞典。他远远注视着父亲的书,没有去动一动。有几次,他发现自己靠近了书橱,陡然地,又离开了。他好像骇怕走近并且了解父亲,还有母亲。这是一种何等奇异的心情!只会产生于至亲的人之间,常常是,至亲的人反是最不敢接近的人。可他又总是呆在这间房间里,好像要和自己过不去似的,像要惩罚自己什么似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