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5年3月24日上海
就这样,这个“游走”的故事又来到面前,但已经从那个形式的壳里脱来,内里的
质生长着,有了它自己的生命的形状。这其实也更贴近于事实,本来,内
的就比外
来得更重要,更是我的所思所想所要表达,所以,也更有活力,能够自生自长。同时,它也向你要求更多的养料,你必须努力地充实它,使它不至于
失行踪,最终无影无形。写小说就是这样,一桩东西存在不存在,似乎就取决于你是不是能够坐下来,拿起笔,在空白的笔记本上写下一行一行字,然后,第二天,第三天,再接着上一日所写的,继续一行一行写下去,日以继日。要是有一
动摇和犹疑,一切就将不复存在。现在,我终于
持到底,使它从悬虚中显现,肯定,它存在了。
附近的林明锡矿。英国人在此开采一百年,运走无数锡锭,最终弃下一座空山回家了。这个小镇,情景忽就变得不真实,挤挤的房屋——外
多涂有鲜艳的漆
,是
带居民的喜好,房屋里没有人,是一座空城。犹如从天而降,一间
泥二层小楼却传下《红梅赞》的歌声,原来是华人的同乡会馆,正唱卡拉OK。矿里的工人多是上世纪初来自中国南方,然后世代相袭,在此繁衍一百年,就好像一个中国的小社会。甚而至于,上世纪六十年代,这里也组织了
泽东思想宣传队。又当我问起当年,镇上会不会有
女,人们回答:你说的是
莺?那有!“
莺”这个词,且带着旧式的风尘,也在这里伫步,积压起语言的考古层。矿已封闭,山坡上的
被疯长的植
壅
,昔日的运输码
早就颓圮,河
上横贯一座吊桥,一名工人正在修补桥板。为了让我放心走过,他耐心地拖过一条条木板,盖住漏空。我想他是喜
有人来,与他搭讪说几句话。这条河很像电影里看见过的湄公河,所有
带的河
大约都一个样,掩在茂密的树丛里,有一
丰饶的荒凉。不消说,这一
场景也充满了生动的
格
,它几乎要发
声,它要讲述什么故事呢?我想说的是,这一年,我无意走过两
废墟,这就好像是一
命运的排定,还像是,要为我这一年的旅行和生活规划一个背景,一幅“遍地”的景象。
下破碎的山。从铁轨的路基,涵
,岩
的横切面,可看
当年雄伟的生产劳动。就在这矿山的残骸上,开辟了旅游景
。我将这一
废墟作了小说中的场景,让“游侠们”藏
其间,因这里有一
宿命的空气,很适合作逃亡的终局。场景就和人一样,
有着不同的
格,有的平淡,而有的却
彩
烈,你走
去,就会觉着四周围偃息着无穷的声
,不知什么时候,一得契机,便奔涌而
。你禁不住要为它设想故事,有关过去和将来,这就是场景的戏剧
。我要说的第二
废矿,是在
来西亚,西
的东海岸城市关丹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