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来个“倒踢紫金冠”她应声跃起,紧接着鞋尖是响亮的一声“笃”看上去,她不像是芭蕾舞女演员,倒更像提线木偶,小兔子是牵线人。人们安静着,确切地说,有一点闷,并不如谈话有趣。可是,怎么说呢?这毕竟是芭蕾,它代表着欧洲古典浪漫主义的传统,它是小老大客厅的重要装饰。对了,小老大的客厅其实有一个更高雅的名字,就是“沙龙”
芭科的女学生表演完了,一时还脱不了舞鞋,在座的另几位女生上前去,围拢着她,要求她重复方才的某个动作,并且进行模仿。她呢,就像一个负责的老师,替她们纠正姿势,连手指头的动作都不放过。于是,客厅,也就是沙龙的一角,就开起一堂芭蕾课。那边,聊天接着继续下去,芭蕾课作了一帧背景。练习了一阵子,由哪一个引头,她们开始轮流试穿舞鞋。围一个圈坐在地上,一个接一个将舞鞋套上脚,这情景倒真的像“灰姑娘”的一幕了,王子走过千家万户,请少女们试穿水晶鞋的那一幕。其实,芭蕾就是一个童话,几乎女孩子们都有一个芭蕾梦。所以,从某种程度上说,小兔子带来的舞校芭科女学生,是送给全体女生们的一个礼物。等终于穿上鞋,站起来,用足尖走路,情景就不那么浪漫了,而是很滑稽。那走的人踩高跷似地立着,不敢迈步,其余的人则簇拥着,以防那一个倒下。好不容易跨出一步,足尖就像真的高跷似地,发出沉重的“笃”声,伴随一声锐利的惊叫。她们一起笑弯了腰,气氛变得活泼了。她们完全撇下方才练习的舞步,那舞步其实是矫揉造作的,那小老师也被她们挤出,站在一旁,插不进手。她们自顾自地玩着,做出古怪的动作,是对芭蕾的讥诮。她们都要比舞校的那一位风趣活泼,那一位自小进练功房,四面镜子之间长大,不免是枯乏的性情,她显然跟不上这几个的节奏,在她们的映衬下,更显得生气了无。她被排斥在一旁,小脸紧绷着,忽然一红,挤进去蹲下身,动手解那女孩子脚上的舞鞋。她将她的舞鞋收回了。就在这时,她显出了些个性。这几个自然有点窘,幸好都是开朗的人,一时生气,过会儿就忘了。就这样“沙龙”里也会生是非,小女儿式的娇媚的是非,增添一笔娟阁的色彩。
女生中间有一个是外交官的孩子,从小在东欧一个国家长大,文化大革命开始时,父母被调回北京,她和弟弟就送到上海的外婆家生活。除去中文说不太流利这一点,她并不像是从外国来的,倒像是从乡下来的。看上去,她真是有点土,脸颊胖鼓鼓的,发了一些青春痘。因为语言的障碍,她听和说就跟不上,不免就变得迟钝了。她对现时发生的事情懵懵懂懂的,不止是这,就连一般性的生活常识,她也挺缺乏。比如学生间的流行语,街头的时髦,某些事物的称谓,她总是问“这是什么”或者“为什么”这时候,她的神态就像一个极幼小的孩子,很天真,但也多少是乏味的。人们总要向她打听外国的事情,她竟也是同样茫然无知。事实上,外交官的生活是一种极其隔绝的生活,置身在政策和纪律之中。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国家,在国际社会中的处境就是这样。所以,这女孩子岂止是来自乡下,简直来自真空世界。她不但没有给小老大的沙龙带来开放的空气,反而是更加闭塞的。然而,她却有一种质朴的性格,就是这质朴的性格,使她虽然少见识,却并不畏缩。招人笑话的时候,她也不生气,而是笑,嘴角咧开,露出村姑样洁白阔大的门牙。你不得不承认,她自有一种好看,是这城市的女孩子不具有的。所以,相处了一阵,又会觉着,她确是一个生活在外国的女孩子,只是这外国与通常认识的外国不大一样。有一回,她穿了一条藏青色的背带裙,来到小老大家里,这裙子显然来自于外国,这倒在于其次,要紧的是在这时候,这城市扫除四旧的街头革命方才平息,市面上一片肃杀,她却穿着它,招摇过市,都让人替她捏一把汗。也是因为她的质朴,于是,并不显得摩登,而是很自然。